更新时间:2011/6/11
提起“团餐”这个词,大多数人或许尚不知晓。实质上“团餐”就是“团体供餐”,是为机关、学校、写字楼、企业等提供工作餐为主的产品及服务的餐饮细分行业。过去食堂是企业的附属品,而随着专业“团餐”走进机关、学校、企业,“团餐”成为餐饮业一个新兴的行业。
“团餐”行业:风生水起竞争烈
近年,随着企业食堂加速走向社会化,“团餐”这一新行业在我市竞争日趋激烈。记者从我市一家万人大企业了解到,该企业过去由于众口难调等原因,食堂办办停停。为了解决职工吃饭难问题,2009年该企业招标引进了两家“团餐”企业,职工可以挑着吃,目前就餐率达到95%以上。过去办食堂需要职工近百人,现在集团只要两人管理就行,节约了大量的管理成本。而两家“团餐”企业同台竞艺,都使出浑身解数,推出花样繁多的主副食品,吸引职工来此就餐。
记者了解到,目前我市从事“团餐”的企业约有30—40家,其中占据国有企业“团餐”份额最大的大福餐饮已被委托管理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业的“团餐”,服务就餐员工数万人。然而,记者在近10家企业调查了解到,并不是每个“团餐”企业都能让职工吃得好。记者在一家企业了解到,由于进入这家企业的“团餐”公司难以“炒出”色味俱佳的“团餐”来,每到就餐时“门庭”冷清,大多数职工自己找地方“解决”,这家“团餐”公司的经营也处于尴尬的境地。
良莠不齐:半江瑟瑟半江红
企业食堂走向社会化,不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,破解职工用餐难题,还可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。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目前我市“团餐”市场依然是“半江瑟瑟半江红”。其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企业食堂走向社会化是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。记者在企业调查了解到,目前大中型国有企业、中直企业职工食堂走向社会化只占50%左右,虽然国资委等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,精干壮大主业,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但有的企业以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和解决职工就业等为由,难以与食堂说“再见”。
另一个是由于利润低,“团餐”企业良莠不齐,市场难以做大做强。如何在保证餐食质量的前提下获利,对于众多的“团餐”企业是艰难的选择。加上连年物价上涨,“团餐”进入企业后,大都惨淡经营,有的只能败下阵来。据诚泰公司董事长王建辉向记者介绍说,目前我市稍有规模的“团餐”企业只有7—8家。总体状况是散、乱、小,同时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,缺少品牌和技术落后等问题,加上国外大型“团餐”企业的冲击,我市大多数“团餐”都在艰难中前行。
亟待整合:众人“添柴”助做强
目前,主要发达国家的“团餐”行业已成气候,如美国和英国80%的市场都被大公司所占据。其中美国的爱玛客、法国的索迪斯,英国的伊乐时3家“团餐”企业已进入世界500强企业。据最近的《中国团餐行业研究报告》透露,“团餐”业在中国开发的市场不到一半,目前市场年增长速度在20%以上,正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高成长期,属于朝阳产业。随着企业后勤走向社会化的步伐加快和世界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广东,“团餐”在我市发展空间巨大。
对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,如何做大做强“团餐”产业,有关业内人士认为,目前我市的“团餐”企业必须进行整合和洗牌,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。在推进企业后勤社会化的同时,要组建行业协会,通过规范行业的服务质量,制订行业标准,推动“团餐”企业由单一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化,确保“团餐”规范化和健康发展。推动“团餐”企业向集团化、品牌化发展,并实现生产工业化、采购和配送规模化。